行业资讯
 

猪肉价格起起落落 猪肉安全离百姓究竟有多远?

来源:  发布日期:2009-09-25  点击数:3036次

    猪肉价格起起落落 猪肉安全离百姓究竟有多远?     猪肉价格起起落落,始终不变的是消费者对“放心肉”的期盼。尽管国际上已经证明当前的甲型H1N1流感不会经由猪肉传染,但仍引起了部分消费者的恐慌,猪肉安全问题仍是当前消费者更关心的问题之一。     在日前于青岛举行的2009世界肉类组织第五届世界猪肉大会上,猪肉安全问题再次成为国内外与会专家和企业代表讨论的焦点。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随着生猪养殖模式的变革和相关部门监管力度的加大,“放心肉”离老百姓正越来越近。     “放心肉”离我们有多远     据中国肉类协会介绍,我国既是生猪生产大国,也是生猪产品消费大国,多数地区群众的日常肉食消费以猪肉为主。2008年全国肉类人均占有量为54.8公斤,其中猪肉为34.8公斤,猪肉食品在整个肉类食品中占了60%以上。     原《生猪屠宰管理条例》自1998年施行以来,对于加强生猪屠宰管理,保证生猪产品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。但从近年的情况看,“放心肉”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。一些地区私屠滥宰屡禁不止,屠宰病害猪、注水猪的现象时有发生,销售、使用病害肉、注水肉等不合格生猪产品的情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。    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大部分消费者仍对猪肉安全问题“耿耿于怀”。为了防止在集贸市场上买到“问题猪肉”,不少消费者仍坚持到大型超市购买猪肉。     近两年来,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,这一行动被形容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切身利益、维护我国产品信誉和国家形象的“特殊战役”。     今年6月1日,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,对肉类食品的生产、加工、包装、运输、销售等各个环节做了具体的要求。商务部、国家质检总局等部门正在抓紧制订相应的配套规章规范,以确保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效执行。     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司长向欣3日表示,商务部正会同财政部在全国10个省市先行开展“放心肉”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,探索和尝试多种保障猪肉质量安全的做法和经验,用3年至5年的时间在全国形成生猪屠宰及肉品流通行业健康发展的新机制。     养殖技术的“革命”让猪肉更“放心”     作为猪肉生产的源头,生猪的养殖方式是保障猪肉安全的重要环节。据山东省畜牧总站畜牧师周开锋介绍,传统的猪舍里存在大量粪便和蚊虫,由于生长环境恶劣,生猪的疫病抵抗力降低,生猪的安全问题面临严峻的挑战。     近年来,一种新型的生猪养殖模式开始在中国多个省市得到推广。这种养猪模式一改过去养殖场内粪便污染、蚊虫乱飞的情况,让猪回归到自然健康的生活环境,又被称为“自然养猪法”。     自然养猪法是由锯末、稻壳、谷糠等垫料铺成80厘米厚的发酵床,通过添加天然盐、微生物、营养剂等物质,通过生物发酵技术分解猪的粪便,避免病菌传播,具有无臭味、节省成本、提高猪群抗病能力等特点。     目前,自然养猪法在山东、福建、吉林等省得到大面积推广,从而带动全国出现了自然养猪法热潮。     山东是中国推广自然养猪法面积更大的省份。2006年,山东省开始试点生态养殖法,2008年开始大面积推广。截至今年5月31日,该省已发展自然养猪法养殖场户近6000个,建设发酵床面积达363万平方米,存养各类猪只近300万头。自然养猪法已成功应用于产崽、育肥、妊娠等养猪生产的各个环节。     周开锋说,由于微生物发酵,垫料下温度较高,杀灭或抑制了细菌、病毒的繁殖,有利于猪的健康生长。同时,由于猪舍环境改善,猪病发生很少,几乎不用抗生药物,提高了猪肉品质,解决了猪肉的药物残留。     原中国畜牧协会猪业分会副秘书长荆继忠认为,作为一种新型的养殖模式,自然养猪法有效解决了养猪带来的污染问题,提高了生猪抗疫病能力,对保障猪肉安全有重要意义。     从农场到餐桌的猪肉安全追溯系统     猪肉安全包含多个链条,从生猪的养殖、屠宰、猪肉加工到配送、批发和零售,环节众多,监管部门繁杂。要把所有的环节纳入监管,发现问题时有章可循,猪肉安全追溯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“法宝”。  
相关新闻查看更多食品行业新闻